理论评论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二四六):宋·朱熹《次韵雪后书事》诗(续十)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46):·朱熹《次韵雪后书事》诗(续十)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二

[宋]朱熹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论文把酒话偏长。


网友守望杏坛问:求教先生,这首诗尾联的前半句该如何理解? 

钟振振答:刘韫的年龄比他的大侄子,也就是刘珙的父亲刘子羽还要小。但按照辈分,他毕竟是刘珙爷爷一辈的人,而且是刘珙爷爷那一辈硕果仅存者。因此,刘珙对他很是恭敬。刘珙能词,但传世之作只有一首《满江红·遥寿仲固叔谊》,见宋·佚名编《新编通用启札截江网》卷六。而这首词,正是写给刘韫的寿词。词的题目,《截江网》错了一个字——“谊”当是“祖”,因字形相近而致讹。刘韫字伯固,是刘珙的叔祖父,题作“遥寿仲固叔祖”则文从字顺,作“叔谊”便说不通了。大约《截江网》的编者误以“伯固”“叔祖”为兄弟二人(古人兄弟的字有以“伯”“仲”“叔”“季”为序的通例),致有此误。

刘珙的这首词,全文如下:“南郭新居,忆乡社、久成疏隔。乘暇日、风吹衣袂,花迎村陌。果核鸡豚张燕豆,儿童父老联宾席。想笋舆、到处水增光,山添色。〇应情念,天涯侄。随官牒,飘萍迹。叹离多聚少,感今思昔。鬓影羞临湘水绿,梦魂常对屏山碧。凭画栏、搔首望归云,情无极。”

按,孝宗乾道元年1165)至三年1167),刘珙知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参见朱熹《晦庵集》卷八八《观文殿学士刘公神道碑》、卷九七代刘珙弟刘玶作《刘公行状》)。词曰“鬓影羞临湘水绿”,必作于此三年间。

首句“南郭新居”,指刘韫在崇安县南新落成的豪宅,所谓“筑室县南,有台榭花木之胜”者。我在前几天的“答疑”中,已考证了刘韫自孝宗隆兴二年1164)知兴化军被罢官后,即回故乡崇安的新宅隐居。刘珙此词正与这个时间点连接上了,可以相互印证。

刘韫去世后,其子刘子翔操办他的丧葬事宜,出了点纰漏,大约是墓地不甚理想。刘珙在外听说后,很是关切,便在写给朱熹的信中“别纸垂喻”,说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信中可能对他那位年龄比他还小许多的堂叔刘子翔颇有微词,故朱熹在回信中为刘子翔开解,说子翔没什么办事经验,遇事便忧虑着急,正为此事操心着呢。

当时,朱熹住在建阳(今福建南平市建阳区)的寒泉精舍。收到刘珙的来信后,他便回崇安,到刘韫的墓地去察看。察看后又给刘珙写信报告情况:墓地的地理形势没大问题,只是挖掘墓穴时泉水涌溢。问当地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说墓穴挖得太深,如果将墓穴移往高处,挖得浅一些,就没事了。这话使人不敢相信。我已建议刘子翔请阴阳先生另择一块风水宝地,但这几天他还拿不定主意,风水宝地怕也不是轻而易举便能找到的。我在崇安三天,三次去墓地仔细观察,也觉得风水有些可疑之处,墓穴漫水,并非偶然。考虑到您不一定信,我也不再解释了,只如实告诉您前些天事情的曲折经过。想来您听到这些也会更加痛切地思念您的叔祖父吧。

刘韫最终是会入土为安的,我们不必担心。要紧的是,朱熹写给刘珙的信中,透露了刘韫卒年的信息:他和朱熹的妻子是同一年去世的,即孝宗淳熙三年1176)

在前几天的“答疑”中,我已考出了刘韫大致的生年——哲宗元符二年1099)前后。如果我没考错的话,那么刘韫享年约七十八岁左右。

朱熹与刘韫的唱和、交往诗中,有《次山行佳句呈秀野丈三首》。其二曰:“几杖归来觅故岩,眼中犹记旧烟岚。诗情自昔元无敌,世味而今更不贪。默数流年欣望八,闲寻隐诀话存三。小生自愧衰颓早,个里凭公为指南。”

“望八”,即过了七十岁,奔八十去了。唐·韩愈《祭窦司业文》曰:“逾七望八,年孰非翁?”

此语宋人多用之,如洪适《盘洲集》卷一九《贺允中资政殿大学士致仕制》曰:“念逾七望八之年,愍劳以事;图咸五登三之治,重惜其行。”

又卷四〇《太上庆七十贺皇帝表》曰:“慈闱得寿,飨逾七望八之耆年;绵宇胪欢,逢咸五登三之盛际。”

楼钥《攻媿集》卷三三《乞致仕札子·第三札》曰:“况复衰颓益甚,遂已至逾七望八之年;参预无闻,何以佐咸五登三之治?”

又卷六二《回赵昌甫监岳蕃启》曰:“况兹逾七望八之际,安有骈四俪六之工?”

方大琮《铁庵集》卷四〇《代祭四一叔致政》曰:“承颜养志,虽百年其未足,何止乎逾七望八之期?”

刘克庄《后村集》卷一二三《甲子生日回启·仙游邓宰》曰:“逾七望八之年,吾衰也久矣;骈四俪六之作,胡为乎来哉?”

要之,朱熹诗里提及刘韫的年龄,以“默数流年欣望八”为最大值,这与我所考出的刘韫最终的寿数恰相吻合。



(未完待续)

在线人数:2195今日访客数: 52075今日页面浏览量: 99504总页面浏览量: 79485606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