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镇江寻古意 文心雕龙续新章
中华诗词学会城镇诗词工委主任 杨鹏飞
满眼风光半诗词。3800平方公里的镇江大地,以诗词拥抱我们,让我们激情澎湃。来到镇江,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诗词韵味,行走在镇江的山山水水,只觉得每一步都踩在诗的韵脚上,每一眼望去的风景,都是打开的诗行。
登临北固楼,我们仿佛与辛弃疾一齐远眺,同问“何处望神州?”,胸中激荡的是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思。
漫步西津渡,我们依稀与王安石共同驻足,感受“春风又绿江南岸”,欣然见证历史长河与文明薪火的交汇传续。
走进芙蓉楼,分明听得见王昌龄的脉搏声,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士人风骨,让我们心情感动得久久不能平静。
这片土地不仅流淌着唐诗宋词的韵律,更孕育了《文心雕龙》这样的文学瑰宝,以不朽的文心,雕琢着千年文脉。
我们循着唐宋诗人的足迹,从全国各地而来,相聚在这江河交汇的文化名城,共同见证“中华诗词百城牵手·镇江行暨新四军诗词研讨会”的盛大启幕。五年来,中华诗词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千方百计调动千军万马”的魄力与智慧,推动中华诗词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开创出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工作新局面。正是在中华诗词事业欣欣向荣的背景下,我们城镇工委精心打造了“诗词百城牵手行动”这一重要文化品牌。它不仅是一次诗人间的雅集,更是打破地域界限,通过城际之间的深度“牵手”,构建起一个全国性的城镇诗词文化交流平台,实现创作经验、学术资源与文化灵感的共享共融,从而全方位赋能地方文化建设,为挖掘城市人文内涵、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诗词驱动力”。
回望“百城牵手”之路,我们步履坚实,硕果盈枝,为此我们深感欣慰。从莆田对刘克庄文化的深耕与海峡诗桥的搭建,到深圳将传统诗词融入现代都市脉搏的探索;从西安激扬“唐诗基因”、促成“七大古都诗词联盟”的创举,到宣城塑造“一城一诗韵”文化标识的实践;再从固安以诗笔记录城乡变迁,到晋江以诗词谱写“爱拼敢赢”的时代强音。这一路走来,已有两百多个城市诗词组织共三百多位代表与全国名家携手同行,创作了数千首采风诗篇。充分彰显了“百城牵手”这一诗词活动平台服务地方发展大局的独特价值。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不仅要让我们的诗情与这座“诗词之城”的脉搏同激荡,更要赓续其“英雄之城”的红色基因。镇江的魅力,远不止于唐宋的华章。镇江的文脉,既有千古诗词的瑰丽,更有铁军的铿锵。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钢铁脊梁与浩然正气的,是它作为新四军重要活动区域、江南抗日根据地核心区的峥嵘岁月。这里是新四军重要活动区域,是江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当狼烟四起,陈毅元帅等将士以马背为案,以枪声为韵,写下"脱手斩得小楼兰"的壮歌。这些诗篇,是枪杆与笔杆的合奏,是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响,是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和深入研究的红色瑰宝。让我们以诗为桥,让“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千年乡愁,融汇“战旗跃过江”的红色记忆;让瓜洲古渡的点点星火,对话抗日烽火中的铮铮铁骨,完成一次古典诗韵与革命精神的深刻共鸣。
衷心希望所有与会诗友,在接下来的采风中,尽情汲取镇江的山水精华与人文灵气,相信大家的生花妙笔,能为镇江描绘出一幅幅既承载历史厚度、又彰显时代气度的崭新且生动的画卷,为这座耀眼千年的诗词名城,添上几道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