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一一八):南唐·李煜诗《书琵琶背》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118):南唐·李煜诗《书琵琶背》

 

书琵琶背

[南唐]李煜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

天香留凤尾,馀暖在檀槽。

 

网友见微问:钟教授,这首诗中的“侁”当作何解?恳请您不吝赐教解惑。

钟振振答:南唐后主李煜此诗见宋·马令《南唐书》卷六《女宪传》:“后主昭惠后周氏‘昭惠’是周皇后的谥号),小字娥皇。大司徒宗之女。甫十九岁,归于王宫(当时李煜封吴王,尚未即位)。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李煜之父南唐中主李璟)赏其艺,取所御琵琶(中主李璟自己用的琵琶),时谓之‘烧槽’者赐焉……后主即位,册为国后……后生三子皆秀嶷(秀美聪慧)。其季仲宣僄宁清峻(第三子,亦即小儿子,名仲宣,长得特别清秀可爱),后尤钟爱,自鞠视之(亲自抚养)。后既病,仲宣甫(刚)四岁,保育于别院,忽遘暴疾,数日卒(忽然得了急病,几天便死去)。后闻之,哀号颠仆(跌倒),遂致大渐(病危)。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后虽病亟,爽迈如常,谓后主曰:‘婢子多幸,托质君门。冒宠乘华(蒙受宠爱,升处华贵),凡十载矣。女子之荣,莫过于此。所不足者,子殇身殁,无以报德。’遂以元宗所赐琵琶及常臂玉环(日常手臂上套着的玉环),亲遗后主。又自为书,请薄葬。越三日,沐浴,正衣妆,自内含玉(自己将含玉放入口中。含玉,死者入殓时口中所含之玉),殂于瑶光殿之西室。时乾德二年(宋太祖年号,公元964年。当时南唐在名义上已归顺宋,并已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十一月甲戌也。享年二十九。明年正月壬午,迁灵柩于园寝。后主哀苦骨立(极言消瘦),杖而后起(须拄杖才能站起来)……每于花朝月夕,无不伤怀。如……书琵琶背云:‘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天香留凤尾,馀暖在檀槽。’触物寓意类如此。”由于这是此诗的唯一来源,而原书即作“侁自”,故后来选录此诗者,皆相沿不改。

然而,这个语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除了李煜此诗,再没有第二个用例。

“侁”字之义,《说文解字》卷八上《人部》曰:“侁,行貌。”即形容行走之状。辽·释行均《龙龛手鉴》卷一《平声·人部》曰:“侁,行貌也。亦齐整貌。”即亦可形容整齐。但用此二义来解读李煜此诗,都说不通。

又,“侁”通“駪”“莘”,但用此二字之义来解读李煜此诗,也都说不通,我就不繁琐引证了。

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好说“侁自”二字“不辞”——这是训诂、校勘学常用术语,即“不成其为词语”或“不能构成词语”的意思。那么,只能怀疑《南唐书》所录此诗文本有错字了。

文本在传抄、翻刻的过程中,讹误的现象时有发生。而致误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音讹”——因相关字的读音相近而讹误。二是“形讹”——因相关字的字形相近而讹误。

我怀疑,“侁”字或许是“犹”的形讹。“犹”“猶”二字,读音相同。今人多以为“犹”只是“猶”的简化字,却不知道“犹”字古代就有,且可与“猶”通用。明·张自烈《正字通》卷六《犬部》就明确说道:“‘犹’,与‘猶’‘猷’通。旧注改音‘右’,泛云‘兽’名,非。”

如果李煜此诗原本真作“犹自肩如削”,那就非常通顺了。“犹自”即尚自、仍然之义,在古诗中极为常用。例如:

南朝宋·鲍照《绍古辞》七首其四曰:“窗前涤欢爵,帐里缝舞衣。芳岁犹自可。日夜望君归。”

南朝齐·檀秀才《阳春歌》曰:“青春献初岁,白日映雕梁。兰萌犹自短,柳叶未能长。”

南朝梁·沈约《初春诗》曰:“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

·杨炯《早行》诗曰:“露文沾细草,风影转高花。日月从来惜,关山犹自赊。”

刘晏《咏王大娘戴竿》诗曰:“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王维《戏赠张五弟諲》诗三首其一曰:“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日高犹自卧,钟动始能饭。”

李颀《送刘方平》诗曰:“洛阳草色犹自春,游子东归喜拜亲。漳水桥头值鸣雁,朝歌县北少行人。”

常建《吴故宫》诗曰:“越女歌长君且听,芙蓉香满水边城。岂知一日终非主,犹自如今有怨声。”

刘长卿《戏赠于越尼子歌》诗曰:“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五年持戒长一食,至今犹自颜如花。”

王翰《凉州词》诗二首其二曰:“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皆可参看。

以上拙见,只是一种推理,未敢自是,仅供参考。

在线人数:744今日访客数: 84369今日页面浏览量: 118866总页面浏览量: 78422475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