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一九五):元·王士元《过司马温公故居》诗(续六)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195)·王士元《过司马温公故居》诗(续六)


过司马温公故居

[元]王士元

力扶洙泗绝荆舒,卧久周南返故庐。

向使诸公歌不哭,调停人似汉唐初。


网友雁南飞问:钟先生好!求教先生,王士元这首诗该如何理解? 
(接上期)

钟振振答:

苏轼是“旧党”的骨干,他的政治立场,当然是站在司马光一边的。因此,他在《司马温公行状》中对司马光的褒扬,可谓不遗馀力。但苏轼不是一个说谎话的人,他对历史事实容或有所取舍,而其真实性却毋庸置疑。《行状》中的不少内容,甚至文字,都为稍后的历史学家所采用。

如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七《哲宗》曰:“元祐元年九月丙辰朔,正议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司马光卒。光为政逾年,而病居其半,每欲以身徇社稷(为国家而舍身),躬亲庶务(大小事务亲力亲为),不舍昼夜(不分白天黑夜)。宾客见其体羸(身体病弱),曰:‘诸葛孔明二十罚以上皆亲之(诸葛亮凡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亲自办理),以此致疾。公不可以不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越发尽力)。病革,谆谆不复自觉,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病重,还反复告诫他人,像在说梦话,连自己也意识不到,但所念叨的都是国家的事务。)既没(死后),其家得遗奏八纸上之(家人发现他留下了八页纸的奏章,于是呈上朝廷),皆手札,论当世要务(遗奏都是亲笔,所论为当世的重要事务)。太皇太后闻,哭之恸。上(哲宗)亦感涕不已。明堂礼毕,皆临奠致哀,辍视朝。(明堂大享典礼结束后,高太后和哲宗都亲自到司马光家去祭奠,表示哀悼,并暂时停止临朝听政,以寄托哀思。)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赠给一品官的礼服),谥曰文正,赠银三千两、绢四千匹,赐龙脑(即冰片,一种高级香料)、水银以敛(随死者尸体入棺材装殓)。命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赵瞻、内侍省押班(高级宦官,内侍省的副长官)冯宗道护其丧(护送司马光的灵柩),归葬夏县(回司马光的故乡夏县安葬)。官其亲族十人。篆表其墓道(皇帝亲笔篆书为司马光的墓道题写横额)‘忠清粹德之碑’。光在相位,辽人、夏人遣使入朝(契丹族辽国、党项族西夏国派使者到宋朝来),与吾使至彼地(宋朝的使者到辽国和西夏国去)者,彼必问光起居(辽国、西夏国的国主必捎话问司马光安好)。而辽人勅其边吏(辽国国主下令给邻近宋朝边境的官员)曰:‘中国相司马矣,切无生事开边隙。’(宋朝用司马光做宰相了,千万不要惹事,闹出边境的军事纠纷。)及卒,京师之民皆罢市往吊(司马光死时,京城百姓都停止做买卖,去吊唁他),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四方皆遣人求之京师,时画工有致富者。及葬,四方来会者盖数万人,哭之如哭其私亲。(司马光下葬时,全国各地来送葬的有好几万人,哭司马光像哭自己的亲人。)

通过以上的详细解说,王士元这首诗的文义,大致已经梳理清楚了。意犹未尽,还有几点申论。

其一,关于王安石变法,宋元时期的史书,基本上都持否定的观点,认为它离经叛道,祸国殃民。明清时期的情况,也差不太多。因此,王士元这首诗,只是沿袭了宋以来士大夫阶级的立场、观点和议论,并没有什么新意。

其二,现今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则肯定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有积极意义与历史作用。对其“新法”致命的缺陷以及失败的原因,也有较中肯的分析。持此以观王士元的这首诗,其立场、观点和议论是否正确、公允,还要打个问号。

其三,这是一首咏史诗。从艺术技法的层面来探讨,可以说它遵循了此类题材诗歌的写作规范,写得中规中矩。但它最大的不足,是没什么创新与过人之处。因此,它只是“存量”,而非“增量”。

最后,考证一下王士元其人的生平经历。

·李贤《明一统志》卷二〇《平阳府·人物·元》载:“王士元,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举进士。历官风宪(监察部门)。迁国子司业(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副长官),以崇文少监(崇文监的副长官。该监主管用蒙古语翻译儒家典籍,及儒家典籍校雠等事宜)致仕。士元持身亷正,文行政事,皆可师法。所著有《拙庵集》。


(未完待续)

在线人数:1092今日访客数: 10432今日页面浏览量: 20174总页面浏览量: 79545577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