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会讯速览II华文诗词创作及《山海吟啸》《追寻古典》《琼园诗稿》研讨会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举行​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华文诗词创作及《山海吟啸》《追寻古典》《琼园诗稿》研讨会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举行

通讯员:朱文鹏 张翠翠


1214日下午,“活跃华文诗词创作 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华文诗词创作暨《山海吟啸》《追寻古典》《琼园诗稿》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我校图书馆十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校党委宣传部、人文社科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东盟研究院、南海文明研究基地师生及部分东南亚外教和留学生共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主办,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海南省南海文明研究基地、海南省文学研究基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西安一鸣“实景课堂”全程摄制,将在中国-东盟对外文化传播项目中剪辑播出。


华文诗词创作及三诗集研讨会的召开,既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校园系列行动,也是为激发我校师生的古典诗词创作热情,宣传展示近年来我校华文诗词创作的成果,提升海南华文诗词创作的海外影响力一次重要宣讲与展示活动。以李景新教授为代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聚拢了一批热爱古典诗词创作的教师,并且近年来创作成果丰硕,方礼刚、黄荣生、李景新三位教师先后出版古体诗词集《琼园诗稿》《山海吟啸》《追寻古典》。

三位特邀嘉宾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兹举教授、九江学院副校长陈春生教授、南海佛学院及青海佛学院高海洋教授做了线上发言。 


杨兹举教授对三位诗人及其作品分别评点,认为各有特点亦有共同点,李景新之诗潇洒飘逸,黄荣生之诗赤诚旷达,方礼刚之诗精神漫游,共同之处是诗书画通融。这次研讨会的举办非常有意义,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汇聚了一众极为活跃、又颇具实力的华文诗词创作者,除了今天集中研讨的景新老师、荣生老师、礼刚老师,还有很多,比如柯继红老师、王旭东老师、智宇晖老师等等。这在高校,尤其是在海南高校中,可能也是少有的。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一处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这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教育现象,值得关注、肯定和发扬光大,同时也一定能够产生良好的引领、带动和外溢的这样一个作用。

    

陈春生教授主要点评了方礼刚老师的诗作,认为方礼刚是从大别山来到天之涯,其诗作有山的刚毅和海的柔情,最欣赏的是其反思批判和悲悯情怀,以及一些直戳人柔软处的亲情、悲情诗,指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天之涯将中国传统诗歌的这个样式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华人文学界产生影响,这是诗的国度里的读书人,特别是学文学的同仁应有的使命和责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有这个实力。今天三位诗歌剑客抒发豪情,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和他们诗词唱和如同大海的潮汐引起的波涛,卷起千堆雪。 


高海洋教授以穿越时空的思维,联想与连接海南的上下千年,并肯定了全岛诗词创作的整体水平,认为三位诗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跨越沧海,延续了文脉,并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对外交流的灵魂,国际旅游岛与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建设。今天欣喜地看到,有海南省文学研究基地、南海文明研究基地等平台作为依托,有老中青三代学者共同参与,面向一带一路,面向南海各国,我们有希望把海南岛建设成为国际诗歌岛,国际文化岛,使海南岛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首善之地。


(上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国臣博士;上右:人文学院副教授智宇晖博士;下左:学报编辑部高级编辑王旭东;下右:人文学院副教授柯继红博士)

本校诗评人及诗作者柯继红、智宇晖、王旭东、张国臣四位教师做了主题发言,一致认为,古典诗词是国人的人文素养的一个基础知识和技能,目前在一些知名高校,诗歌评论或有他们的长处,但诗歌创作并不是优势,以李景新为代表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一群诗词创作者作品的水平层次,在国内高校中的确不多见,这不仅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传统优势,也是海南文化的一抹亮色,应当发扬光大,影响更多的师生,并向东南亚传播。与会师生代表也纷纷发言,畅谈了感想与启迪。由于会议发言踊跃,时间延迟到六点半,大家意犹未尽。


三位作者向学校图书馆赠送了五十余本样书,李维敬副馆长代表图书馆接受了赠书,表示尽快编目上架展示,并向三位作者颁发了捐赠纪念证书。海南省文学研究基地主任,一级作家杜光辉教授做了总结发言,认为会议非常精彩,非常成功,在座的有很多热爱古典诗词的学生,从研讨会的热烈程度看,对于推动和激发师生的创作热情,已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线人数:767今日访客数: 82742今日页面浏览量: 115741总页面浏览量: 78419336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